查看原文
其他

“北都”推手凌嘉勤

金敏华 晶报 2023-09-23


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宣布成立“北都办”,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曾被聘为“港深合作策略规划顾问”的凌嘉勤认为,建设“北都”发展策略会带来非常大的空间形态的改变,从而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港深融合。





6月12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宣布,成立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北都办),以统筹、倡导及推动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备受关注的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这个重要的节点到来之前,笔者采访了凌嘉勤。因为被前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直接委聘为“港深合作策略规划顾问”,全力策划“北部都会区”,现任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以下简称JCDISI)总监的他,被坊间视为北部都会区的“主力推手”。



香港“容易的事已经做完了”

采访前,适逢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中部水域人工岛研究的初步建议,计划兴建19-21万个住宅单位,预计最快2033年入伙。


当社会将焦点集中在增加的800亿港元项目造价时,凌嘉勤提醒,“中部水域人工岛”的初步规划方案,与“北都”共同形成了香港完整的长期发展策略,“标志着香港全面进入新一波的大规模都市化和高容量基建的发展阶段,由此启动香港‘由治及兴’的步伐。”


凌嘉勤进一步指出,“中部水域人工岛”方案明确而清晰地显示“港深西部铁路”南延方案,连接欣澳(转乘往东涌/机场)人工岛、香港大学站(转乘接港岛线)。“这将成为港深西部交通新动脉,连接深港机场、前海、洪水桥及中环,深刻展现港深双城融合发展的亮丽前景。”


实际上,凌嘉勤甚至设想将港深西部铁路北延至南沙南端的万顷沙,从而与广州及粤西的中山、珠海衔接。“这条线非常重要,现在香港跟大湾区的铁路联系基本上东部靠东铁,中部靠高铁,有了这条港深西部铁路就不一样了。”


这样一来,洪水桥将享“双站之利”,即当地屯马线洪水桥站与跨境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站一上一下在此无缝连接。“洪水桥势成北都的商务核心区,也是香港继中上环/金钟湾仔/油尖旺传统第一商务核心区、观塘/九龙湾/启德/新蒲岗第二商务核心区、人工岛第三商务核心区之后的第四商务核心区。”凌嘉勤强调,洪水桥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甚至可能成为创建港版纳斯达克交易所的备选地,进而演变成港深及大湾区,以至全国、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新科技公司的集资中心。”


▲随着中部水域人工岛方案明确显示“港深西部铁路”南延方案,凌嘉勤指出,洪水桥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势成北都的商务核心区”。金敏华/摄



其实,还在香港规划署署长任上的时候,凌嘉勤就已有意念在洪水桥修一条铁路,延伸到前海。“当时没有被接纳,但我还是觉得应该在规划方案里保留这个可能性”,于是他在拟议中的未来洪水桥市中心港铁站外规划了一个站前广场,站前广场地下预留了足够空间,可以容纳一个过境的铁路站,因为“如果以后你找不到地方建站,就什么也做不了”。


他将这个可能性写在分区计划大纲图说明书的公共空间这一段里,“当时没法写得很明确,因为政府也没有这个政策,只能含糊地说,站前广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园,公园下面有条件容纳进一步的铁路发展。”凌嘉勤担心同事不明白这句话的弦外之音,退休后专门找了几家报纸的记者,倡议港深两地适时进行联合研究,探讨以跨境铁路连接洪水桥至一水之隔的前海。“城市规划需要处理的正是面对长远来说充满变化的不确定因素。政府能以城市规划创造确定性。我希望规划署的同事知道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这也使得后来我搞‘北都发展策略’的时候,把洪水桥到前海的铁路这个之前已经有的意念明确地写下来。”


面对疫情、战争、地缘政治剧变等多重负面因素叠加,未来数年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凌嘉勤不无担忧地表示,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等新发展区的初步规划方案,实际上早在1998年左右就已完成,因为适逢亚洲金融风暴引发地产低潮及遇上SARS冲击等,“所有造地发展都停下来了,当时楼价掉了60%,挺吓人的,公共财政6年里面5年赤字,是香港从未经历过的惨况。但历史的教训必须汲取。特别是现在经济环境不太理想,楼价也在往下调整,将来还可能出现地卖不出去的情况,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停了造地及基建发展。造地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尽量压缩(流程)也压不了多少,停下再启动,损失了的时间追不回来,必须持续推动。”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报告中明确表示,北都是香港未来20年发展的重点方向。《北都发展策略》中我们第一次提出用产业发展来推动城市扩容,而在创科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早前公布的‘创科发展蓝图’中,提出要为香港创科产业提供土地保证,地点主要也都在北部都会区。政策的一脉相承,正是‘一国两制’下特区政府管治制度的优点。”



北都是一个“国际级都会区”概念

凌嘉勤在香港中文大学主修地理,副修历史。1980年他以一等荣誉毕业,历史教授科大卫(David Faure)为他指点迷津,“城市规划是为应对工业革命引发的快速城市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你主修地理学,又对现代欧洲的社会经济史感兴趣。香港大学即将开办城市规划硕士学位课程,不妨去问问他们。”凌嘉勤真的打电话去问,“他们说这个城市研究与城市规划中心是开办了,但还没有招生,明年才招,我就去教了一年书。1981年再申请,他们就收了我,这样我就成了香港大学城市规划硕士课程第一届毕业生。”


▲凌嘉勤 金敏华/摄


1983年,凌嘉勤进入规划署的前身城市规划处工作,被安排做助理城市规划师,负责专业行政,“管一些很杂的事,如填写申请纸补充办公室纸杯、接听市民来电查询以及投诉等。”当时与他同期加入规划处的助理城市规划师很多都被派到地区做城市规划,不过凌嘉勤很快发现,“原来行政工作真的非常重要,行政部门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很多市民打电话找了几个部门,还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跟进,他为自己定下原则,如果接到这样的电话,一定要把它准确地转接到具体负责部门的同事那里,不要再让他四处找别的部门。“城市规划的一个特点就是要跟很多部门合作,知道解决问题要找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这个过程就会顺利很多。”


凌嘉勤完整的城市规划履历为他以后制定北都发展策略做了很好的铺垫。比如他曾花了4年时间处理新界土地违例发展问题。在发展局担任首席助理秘书长的经历也对凌嘉勤后来制定北都发展策略有很大帮助。


当时他在发展局负责古洞北等新发展区及跨境规划,具体处理落马洲河套地区和莲塘香园围口岸。凌嘉勤笑称,在香港城市规划界里面,自己跟内地同行的交流应该是最密切的人之一。尤其是2016年年底退休后,“在2017-2019年这三年,他们多次邀请我到内地交流,提出例如能否把新皇岗口岸变成一个一地两检的铁路口岸,从北环线引一条支线,通过落马洲河套地区,设一个站,再延伸到新皇岗口岸”;在与罗湖区一整天的整体规划交流中,凌嘉勤提出口岸经济对罗湖而言仍非常重要,“罗湖区有3个口岸,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当时我开始思考东铁是否可以延伸到深圳的罗湖口岸这一边”;在现场考察了文锦渡口岸若干次后,凌嘉勤感慨,文锦渡居民为了香港市民的生活品供应,牺牲了几十年,“这个口岸的功能必须要改,鲜活食品的运输是不是可以搬到莲塘/香园围口岸,当时我已经有这么一个意念。”他同时意识到,必须要在古洞北、流浮山提供多一些工作机会,“不能够只发展居住人口,不然香港的交通问题解决不了,香港也应该有多些实体经济,不能够只有金融业和专业服务。”


而作为起动九龙东首任专员,他以一种突破性的、以社区为基础的规划方法,为城市转型注入活力。制定起动九龙东总体概念图的经验,无疑对其日后制定北都发展策略是一个很好的积累。担任规划署署长后,凌嘉勤有机会从总体角度审视香港的问题,“我看了卖地表吓一跳,发现房屋用地真的很不够,虽然同事非常主动地进行了很多改划等等,但这些改划只能应付短期需求,中长期还是要靠大规模造地。”重新制定全港发展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要把‘HK2030+’弄出来,这个名字也是我改的,‘HK2030+’的咨询报告是在我退休前一个月把它赶出来的。很多人说,北都发展策略好像是突然跑出来,我说不是,它有一个非常强的逻辑性在里面,把‘HK2030+’其中的北部经济带进行整合、扩大,就变成北都”,凌嘉勤解释,新界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以新市镇的概念进行,“后来开始用到新发展区这么一个概念,实际上它也是对既有新市镇的扩充,洪水桥邻近天水围新市镇,元朗南邻近元朗新市镇,古洞北、粉岭北这两个新发展区邻近粉岭/上水新市镇,但是如果我们仍只是局限于新市镇的发展思维,它们只能是房屋、尤其是公共房屋带动,这当然是香港自1970年代开始全面启动新市镇以来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但也带来不少问题,例如职住不平衡,只是房屋带动我们就没有产业政策,人搬了上去,但是工作职位跟不上;如果我们还是一个一个新市镇来考虑,它就不会有具规模、地标性的公共设施,也没可能出现高质素的文化艺术体育教育设施,这是一个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不平等。我必须把它扭转过来,前提就是把它的地位整体提升,它就是一个都会区,跟维港都会区一样的地位,维港都会区有的,它都可以有、应该有。250万的人口在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一个国际级的城市了——旧金山人口80万,哥本哈根50万,墨尔本200万,温哥华100多万。目前北都连一所大学也没有,没有大学怎么能成为一个国际级的都会区?必须思考怎样为它带来一所大学……只有从都会区的高度出发,我们才能为北都配置高质量的服务设施、商业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设施。”


▲与深圳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的香港新界北。


但北都绝非过往国际级都会区的翻版。“每一个世界级城市都一定有一个非常有特点、世人瞩目的都会景观,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城市,将来北都的独特景观是城乡共融。”凌嘉勤解释说,(北都)很多古老的建筑物会保留下来,大量渔塘、湿地会被保育,变成城市的一部分,使得高密度低密度有机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保育这么多渔塘、湿地会不会影响土地价值?“其实,每一块保留下来的渔塘和湿地,都可以把它想象成迷你的维港,它对附近土地价值所起的作用,就跟维港一样。”


凌嘉勤认为,北都发展策略会带来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形态的改变,“就是把大量的工作职位、居住人口放在离过境口岸非常近的位置,或者跟口岸融合在一起。以前边境区只是用来容纳过境交通廊道的空间,现在变成容纳香港跟深圳紧密互动的地方,空间的性质完全变了。而空间形态的改变必然带来居住人口行为方式及企业操作模式的改变,只有把空间形态改变了,才谈得上真正的港深融合发展,不然就是空谈。”



十万分一的力量


2022年3月,凌嘉勤回到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继续他的社会创新实验。自2017年起,卸任规划署署长后的凌嘉勤应邀出任JCDISI总监,接受跨界别、跨专业的新挑战,与民间不同界别共同设计社创方案,回应社会需要。


“理工大学找我的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创新。不懂就来学,当时将‘双老化’作为策略性焦点,即人口和住宅楼宇同时急速老化,这是规划署的同事在做‘HK2030+’规划研究时指出香港未来几十年必须克服的挑战之一,必须及早留意到这一趋势,站在社会创新的角度,集各方之力,从制度和技术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在JCDISI,凌嘉勤带领团队展开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社创“骚·In·庐”项目,并透过季度性、参与式社会创新平台“十万分一”研讨会及共创工作坊集思广益,设计务实和创新的方案应对各类社会挑战,涵盖过渡性社会房屋、关怀长者就业、建构跨代共融社区等。目前已进行到15季。之所以命名为“十万分一”,按凌嘉勤的说法就是,如果每10万人中能有一个人愿意贡献他的时间、热情、知识和创造力——即是香港700多万人口中的70多80人能够一起努力——就可以为特定的社会问题创造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66岁的凌嘉勤不管是在中二开始投身戏剧活动,还是自港大毕业后长达30多年的政府规划生涯,乃至退休后担任JCDISI的总监,一直都在身体力行这一人生准则。他相信“细微的创新可策动由下而上的社会革新”。凌嘉勤认为,社会创新首先要有同理心,能深切感受服务对象的痛点。他举例说,香港不少基层长者靠拾荒维持生计,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常人看来或许无足轻重,但在他眼中却至关重要。经过落区观察、与拾荒者交流,他的团队用8个月时间和拾荒长者共同设计、改装并解决传统手推车转向难、上坡费力、纸皮易倒下等缺点,加入刹车和防盗等贴地实用装置,减少劳损并提高安全性,令拾荒长者工作更有尊严。


“社会创新未必要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凌嘉勤希望,透过落地的创新项目改善基层生活,进而影响顶层政策,促进政府及大众关注议题,推动社会变革。



■新闻背景

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


新华社香港6月12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12日宣布成立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北都办),以统筹、倡导及推动北部都会区的发展。特区政府当日宣布丘卓恒出任办事处主任。北都办今年内将制订和公布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和具体计划。


发展局发言人表示,北部都会区以“国际创科新城”为主题,集优质生活、产业发展和文化休闲于一体,是驱动香港再创高峰的新引擎,也是促进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高质量经济合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平台。北部都会区计划涵盖土地发展、房屋供应、交通基建、生态保育、产业发展以及政府及社区设施等领域,规模巨大,政府多个政策局和部门均会参与,北都办将承担整体统筹和推动的工作。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报告中表示,本届政府会全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



线索征集

 

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故事发现者,如果有感动到你的故事、你闻所未闻的故事,让你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的故事;如果有能让你感受到深圳文脉跳动的景象,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欢迎联系晶报提供“元故事”“观文脉”选题和线索。根据选题和线索的价值,晶报将为故事发现者提供100-1000元不等的报料费。

 

请扫下方二维码

填写报料线索或故事简介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 | 李岷

文 | 金敏华

制图 | 麦韵珩

编辑 | 李慧芳 李一凡


往期推荐

紧急提醒:千万别吃,一颗就可能致死!这种螺广东也有!

文化盛宴余音绕梁

“唱响”文博会

四个关键词里的文博会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